不忘初心,繼續前進!2016年,“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思考。長久以來,我們從來不缺少“匠心”,更有無數企業和品牌在矢志不渝地堅守“工匠精神”,傳承“工匠技術”。
讀者:
“電焊苦,電焊難,渾身是燙傷,工作衣上全是眼。”這是大家對電焊工的形象描述。我國有哪些值得我們敬重與學習的電焊工匠呢?
小編:
焊工是平凡的工匠。被譽為“沒有翅膀的飛機”的高鐵都離不開他們非凡的雙手。制造業中緊缺的就是焊接工。從80多米高的風力發電機到不足1克的微電子元件,從油儲罐到汽車制造,制造業的生產中缺不了焊接技術,而技術工人需經多年歷練才能有好手藝。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去領悟那一份份焊工匠心吧。
1、電焊工技術長林杰
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技術長林杰師傅,21歲成為一名電焊工,36歲進入東南汽車廠從事鈑金工作。從事汽車行業近40年,踏實肯干、勤于鉆研、勇于創新的他一直走在生產前線,取得累累碩果,榮獲“福建省技師”“福建省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林杰以的技藝和勞模特有的人格魅力、優良品質,成為新時代工匠的楷模,詮釋了一生擇一事的幸福。
2、焊接牛人牛東昌
在宇通客車的實訓中心,有一個省級“牛東昌技能大師工作室(焊工)”項目建設領辦人就是牛東昌。能夠一步步走到宇通公司的大工匠,牛東昌總結了幾個必要條件:首先周邊要有良好的環境,其次,“精益求精的奉獻精神必不可少”,后工作上要踏實,虛心請教,能夠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有所成就。

焊接牛人牛東昌
曾正超出生于1995年,今年21歲的他已經是攀枝花的“焊武大帝”。2015年8月巴西圣保羅世界技能大賽上,曾正超以無可挑剔的成績,獲得焊接項目,實現了中國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他用熟悉的焊槍,為自己成功“加冕”。這位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四川省勞模稱號等榮譽的“焊武大帝”,今年才21歲。他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樸實而堅定:“我想多積累經驗,以后干不動一線的時候,像周樹春老師那樣去培養焊接人才。”
“焊武大帝”曾正超
李萬君身為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焊工,多年來勤學苦練,把焊槍使得出神入化。在他看來工匠精神有兩種:一種是創新發明開拓,攻克非凡的難題;另一種是始終如一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工作了29年、已獲得“中華技能大獎”的李萬君,每一天都在手握焊槍、踏踏實實地做著這兩件事。
5、常州電焊工張忠
牛張忠,1984年1月進入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鉚焊車間任電焊工,目前是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電焊工、技師。2012年獲得“中華技能大獎”,201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遇到這方面的難題,員工們想到的個人一定是張忠。牛張忠獲得50多項榮譽,而這,還只是他職業生涯中獲得的一部分。
6、“中國焊王”王召軍
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安裝公司的電焊工王召軍是一位執著的“藍領”,也是一位年輕的“焊王”。26歲,獲得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比賽,同年12月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8歲,在德國呂內堡2011“嘉克杯”青工焊接大賽中,摘得技師組鎢極-惰性氣體焊單項桂冠。他說,他做的是一項讓人眼前一亮的事業,手持焊槍,與厚重的鋼板、縱橫交錯的鋼管打交道已經成為他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冷冰冰的鋼板遇到焊槍就有了溫度,他的人生也有了光彩!
7、焊接大師李兵
李兵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機械廠手工氬弧焊工特級技師。從19歲進廠以來,手執焊槍36年,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繞月探測工程對接任務做出了突出貢獻。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兵技能工作室,成為技能大師工作室。去年,李兵獲評全國勞模。在剛剛結束的四川省首屆杰出人物評選中,李兵成為全省18名獲此殊榮的人物之一。
小結:
匠人不分高低,匠心不分大小。中國焊工千千萬萬,在我們眼里,他們腳踏實地,他們持之以恒,他們不斷自我超越,他們是這個時代敬業專注、追求的“匠人”。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企業也好,個人也罷,那份專注于追求工匠精神的情懷不能丟。向匠人致敬,向工匠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