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 市場分析】據報道,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屢屢提及“工匠精神”,但事實是,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企業招募技術工人大多要求有熟練的操作經驗,對于職業院校培訓出來的新手技工并沒有培養的耐心:“大學生到我們這里沒用啊,我們就要熟練工。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屢屢提及“工匠精神”,但事實是,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日本的產業工人隊伍中技工占比達四成,德國則達到五成。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目前,全國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在“工匠精神”正在被鑄就時,我們的短板究竟在哪里?技術人才為什么供不應求?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
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取得技工、技師職業資格,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人員被稱為高技能人才,在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技術技能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有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僅占全部就業人員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比例更是不足6%。另一方面,技工的市場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技工學生就業前景樂觀。人社部職業能力司司長張立新表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公共服務要求的技能人才”。
我國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7%以上。而眼下“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還未扭轉,技工院校仍面臨招生困難。除此之外,技能勞動者職業發展通道不暢、經濟待遇偏低、社會地位不高等,都是造成目前技能人才匱乏的原因。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要處理好簡政放權與加強技能人才評價的關系,繼續推動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使“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在今年1月的人社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也表示,人社部將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據了解,在去年12月的第十三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上,人社部隆重表彰了3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299名全國技術能手,同時突出宣傳了一批技能人才的典型。去年全年,我國已新增高技能人才290萬人:“技工院校改革發展推向深入,校企合作廣泛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取得成效,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90萬人。”
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
一邊是大學生“持續就業難”,一邊是“技工仍走俏”,人才供需呈現出不一樣的走勢。表面上看,似乎是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一定脫節,其實,這其中隱藏著諸多問題。
在河南漯河際華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了解到,每生產一雙鞋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大概需要70到1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來支撐著產品質量保證。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董良敏告訴記者,隨著業務發展、訂單的增加,技工越來越緊缺:“我們現在有生產工人一千一百人左右,只有十多個工匠;如果有一半都是工匠的話,那么勞效就會大大提升,適應市場產品轉化就會非常順暢。”
為了盡快彌補技工人才短缺,各級政府也為此做了不少工作。漯河技師學院是有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漯河市政府主板的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綜合公辦院校,在校人數一萬多人,像這樣的學校在河南不下于20家,但技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漯河技師學院副院長馬占欣認為,修補“技工缺口”不能只靠“工匠精神”,更多的需要各級政府對政策的落實:“我們技師學院升成高職了,但是學歷證書跟教育口不通,如何落實高技學生的大專待遇,技師學生的本科待遇,將制度落實下去。”
今年春季以來,福建省莆田市高頻率舉辦24場各類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涉及醫護、機械、化工、電子、會計、市場營銷、房地產、旅游、物流等行業,企業用工招聘需求強烈。一些企業特別是擴建、新建企業招聘人數更是達到上百人。不過,許多電子企業卻都不約而同地遇到了相同的問題與尷尬,那就是技工荒。招工者哀嘆:“博士碩士滿街跑,在電子領域當中技工卻難找。”
據莆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近年來,莆田市大中專學生每年畢業總數兩萬多人,在當地就業的僅一萬多人。
莆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鄭重分析,當前存在企業“招工難”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企業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的急迫性與人才培養的周期性難以同步,企業轉型升級后對一些特定專業或技能型人才需求難以適時滿足:“目前的用工需求跟求職需求存在結構性的矛盾,我們目前的產業跟我們本地的莆籍大中專畢業生所學的一些專業還(存在)對接問題。”
企業培養人才意識差
在安徽馬鞍山市人力資源市場每周固定舉辦的招聘集市,記者注意到,企業對于具有一定專業性要求的技術工人開出的月薪大多在四五千元,比普通操作工的月薪兩三千元要高出許多,但是不少企業招聘人員還是表示,技術工人不好找。
面對企業的吐槽,技術工人則有著自己的權衡。從事數控機床操作已經有5年經驗的小伙子曹磊正打算跳槽找一家待遇更好的企業。他坦言,企業對于技工開出的薪資看似不低,但實際上與技術崗位實際付出的勞動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曹磊說:“現在廠里要不兩班倒、要不三班倒,要不就是每天上十二個小時,工資也就大概3000多一點,這樣每小時計價其實沒多少錢。”
據了解,企業為技術工人開出的薪資當中大多包含了各種保險費、加班費等等,實際上每月發放到技術工人手中的薪水并沒有宣傳的那么高,從而導致了技術崗位有活沒人干的結構性矛盾難以解決。而不少企業技術工人流動性大、技術員工隊伍難以穩定也是導致企業技術崗位出現缺口的重要原因。多年從事勞動者技能培訓工作的馬鞍山市人社局職業技能建設科科長施用虎表示,企業對于技能人才重視程度、培養程度也有問題:“在使用人才時,對他的待遇也好、人盡其才也好,往往做不到,都是急用現抓。如果大家都是想現抓急用,都來挖,到哪里挖呢?”
企業招募技術工人大多要求有熟練的操作經驗,對于職業院校培訓出來的新手技工并沒有培養的耐心:“大學生到我們這里沒用啊,我們就要熟練工。”
然而施用虎科長介紹,當前職業院校或各類培訓機構所開展的技能培訓,傳授給勞動者的都只能是入門級的基礎技術常識,一名技藝的技術工人,更多地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加以磨煉和成長,這需要當前的企業轉變“快餐式”的、“速食”化的用人心態,更多地承擔起技能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才有可能從源頭打造一支適合自己的穩定的技術工人隊伍。
通化市人力社會資源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宋哲認為,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意識不強,社會也沒有形成人才導向的有效機制:“有些企業不愿意拿些學費啊,不愿意讓人才脫產去參加相關的培訓和進修;技能人才有些薪酬和待遇不高,高技能人才激勵政策也不到位。”
說到底,制造業技工走俏不能簡單歸因,這是一果多因造成的。要破解高薪招不到技術工人的難題,需要政府、企業、院校協同發力,聯動發揮作用。一方面需要我們的學生和家長轉變就業觀念,相關部門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建設和投入,提升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更應該改變只重視招錄人才,不重視用心留人的短視和不足。唯有如此,制造業技工人才時常出現緊缺的現狀才能真正破解。
(原標題:【記者調查】技工的缺口為何如此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