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頭條】觀眾老爺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新一期的《本周機床頭條》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本周有哪些行業要聞吧
1、科德數控IPO過會 上市獲通過
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消息,1月26日晚間,上交所披露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10次上市委審議會議結果公告,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獲通過。
科德數控是從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及其關鍵功能部件、高檔數控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系列化五軸立式(含車銑)、五軸臥式(含車銑)、五軸龍門、五軸臥式銑車復合加工中心和五軸磨削、五軸葉片專用機床,以及服務于數控機床的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驅動裝置、系列化電機、系列化傳感產品、電主軸、銑頭、轉臺等。
根據招股書,科德數控此次擬發行股票不超過2268萬股,擬募集資金9.76億元,主要用于投資建設面向航空航天高檔五軸數控機床產業化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航空航天典型部件加工方案設計及驗證平臺項目、新一代智能化五軸數控系統及關鍵功能部件研發項目和補充營運資金。
本站點評:科德數控表示,未來科德數控將在現有產品系列基礎上,融合特種加工、高效加工工藝,完善高低配產品系列,完成研發、生產、服務及人才的全面布局。在保持已有中小航空發動機市場優勢的基礎上,提高在大型發動機、飛機結構件、導彈彈體關鍵零部件加工裝備領域的市場份額;針對汽車、模具、刀具、5G領域的加工裝備需求逐步發力,擴大公司在民品市場的份額;關注電動汽車、運動控制等領域的新興市場需求,實現關鍵功能部件的銷售延伸,打造收入增長的新動能。
2、大族激光成立子公司大族機床
1月25日晚,大族激光發布公告稱,為適應公司戰略發展需要,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加快推進精密加工設備及機床自動化業務市場化、產業化的進程,大族激光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族激光” 或“公司”)擬與公司部分高管及核心技術骨干等投資方共同發起設立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大族機床科技有限公司(終以工商登記機關核準的名稱為準,以下簡稱“大族機床”),注冊資本1.2億元。
據了解,本次成立新公司,大族激光出資1.03億元,占大族機床股份86%;寧艷華、王波等7人共出資0.17億元,共持股14%。其中,寧艷華出資720萬元,個人持股比例為6%,并擔任大族機床的法定代表人。
本站點評:大族激光表示本次投資設立子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公司戰略發展需要,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提升員工的主動積極性,加快推進精密加工設備及機床自動化業務市場化、產業化的進程,有利于公司業務拓展、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
3、沈陽機床2020年未能扭虧,扣非凈利已連虧9年
在2019年完成破產重整的沈陽機床(*ST沈機)2020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公司1月25日晚間披露業績預告稱,預計2020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7億元至7.6億元,預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8.65億元至9.25億元。
數據顯示,除了2011年盈利5238.8萬元外,沈陽機床扣非歸母凈利潤自2008年以來的其余12個年份皆是虧損狀態。自2012年以來,算上剛剛業績預告的2020年,沈陽機床扣非歸母凈利潤已經連續9年虧損。
本站點評:近年,沈陽機床不光經營做的不好,在規范運作上也存在多種問題。遼寧證監局針對沈陽機床2017年至2019年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與執行、財務會計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詳盡和全面的檢查,認為公司存在內控制度不健全、未對采購業務進行有效控制、未對銷售業務進行有效控制、資金管理制度未得到有效執行、財務管理較為薄弱、信息系統建設不符合內部控制要求、對各分、子公司缺乏有效控制、內部審計部門未有效履職等多方面問題,責令公司進行整改。
專業人士指出,沈陽機床這些年所推進的轉型,證明是失敗的。公司未來要實現扭虧脫困、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扭轉不利局面,要想徹底恢復生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昊志機電成為“品牌強國先行工程”入選品牌
2021年1月21日上午,為響應國家品牌戰略,培育廣東世界級品牌,“品牌強國先行工程”入選品牌頒牌儀式在國家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廣州)基地隆重舉行。經過層層遴選,60家優秀企業入選,其中廣州市昊志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入選品牌之一。
授牌儀式上,昊志機電市場部總監孟治國先生代表演講,分享了昊志機電品牌先行發展之路。孟治國先生表示,此次獲得“品牌強國先行工程”入選品牌,更是堅定了昊志機電持續前進的步伐,心懷工匠精神,深耕國內市場,穩步進軍市場。公司將繼續秉承“立足自主技術創新、服務先進制造”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研發創新投入,突破裝備核心功能部件對進口的依賴,向成為世界頂級裝備核心功能部件設計、制造公司的目標穩步邁進。
本站點評:據了解,昊志機電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10%以上,擁有240余人的資深研發團隊,授權專利達490余項。公司具備年產8萬臺套產品的生產能力,是國內主軸專業領域中研產銷規模大的企業之一,也是我國高速精密電主軸市場的之一,部分產品已全面替代進口,解決了國家裝配主軸核心功能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5、可年產逾240顆小衛星,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試運行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公司完成了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的設計、生產及安裝工作,正式轉入現場試運行階段。“我們用429天,完成了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設計到試運行,可實現年產240顆以上小衛星的設計產能目標。”空間工程公司總經理鄒廣寶介紹。
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位于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的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通過采用智能制造先進技術,可實現生產過程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制造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功能。
本站點評:衛星生產線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實現“私人定制”。不同型號、不同規格衛星的構型、尺寸、重量均存在較大差異。研發人員借助精密運動機構,給設備裝上了“雙腳”和“雙手”,工位尺寸動態可調,可實現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高精度裝配。鄒廣寶介紹,設備可根據條碼確定衛星類型和工藝要求,自主調用控制程序,數據分析及執行結果也會實時反饋至生產線管控終端,衛星生產過程實現由人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讓衛星的批量定制化生產成為現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