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美國AMT:2021年是機床訂單最好的一年
根據美國制造技術協會(AMT)發布的美國制造技術最新訂單報告,2021年制造技術訂單超過59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2021年12月的訂單略低于6億美元,比2021年11月下降6.5%,比2020年12月增長33%。
AMT總裁道格拉斯·伍茲(DouglasK.Woods)表示:“2021年8-12月連續5個月訂單額超過5億美元,因此2021年全年的亮眼表現也不讓人意外了。自1998年以來,所有超過5億美元的月份中,有四分之一是2021年。”
“整個2021年,通常不是行業驅動力的行業和產品看到了新的活力,”伍茲說。住宅開工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最高水平,消費者對耐用品的需求增加,需要整個制造業增加產能。因此,2021年,用于制造建筑和制造業所需的鉆頭和其他工具的磨床需求巨大。
伍茲表示:“除了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行為帶來的需求外,12月份的再采購和供應鏈多樣化也推動了對制造技術訂單的需求。”“通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經常遭受運輸延誤、港口擁擠或全廠停工,以防止疫情傳播。”除模具制造商外,金屬閥門制造商以及五金、彈簧和電線制造商的訂單增加可歸因于需要克服供應鏈障礙和國內產能限制。
2021年12月,發動機、渦輪機和動力傳動裝置制造商的需求特別大。這種需求源于對小型發電機的重新興趣,可能是為了應對全年經歷的電力中斷,以及大型天然氣發電機以增加電網的總體容量。
伍茲表示:“雖然2022年整年的預測仍然令人樂觀,但我們確實預計今年頭幾個月會出現一些回落。”“積壓的擴大、關鍵部件的短缺和空缺的職位將阻礙我們在2021年末的強勁增長,但這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趨于平穩。經濟學家和行業分析師預計,除非出現任何重大的地緣政治動蕩,否則2022年的訂單將出現適度的個位數增長。”
02、日本:2021年機床訂單超1.5萬億日元
日本機床制造商協會(日工會)公布的2021年機床訂單記錄(確認值)較上年增長70.9%,達到15414.19億日元(約852萬人民幣),為三年來首次增長。日媒表示,這是三年來首次超過1.5萬億日元,是過去第四高的訂單。中國市場率先復蘇,下半年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復蘇趨勢更加強烈。
日本機床的內需和外需三年來首次增長。據日工會表示,“即使面對零部件短缺等問題,依然收到了積極的訂單”。日本國內需求增長57.3%至5104.68億日元,由于補貼的推動作用,三年來首次突破5000億日元。外部需求也增長了 78.5%,達到 10,308.76 億日元,三年來首次超過 1 萬億日元。
分行業看,11個行業全部增長。四大行業中,通用機械和電氣/精密因半導體相關而復蘇,零部件短缺導致產量增加,而汽車、飛機/造船/運輸機械的增長率低于其他行業。
日工會會長稻葉善治表示,預計2022年日本機床訂單將達到16500億日元(約915億人民幣)。據稻葉會長稱,2021年的日本機床訂單達到了1兆5500億日元左右,比之前預測的1兆4500億日元有所上升,預計22年同比增長6%左右。
稻葉會長表示:“零部件短缺、價格高漲、海運混亂、中美矛盾、新型病毒等諸多令人擔憂的因素比去年有所推遲,有必要密切關注這些因素的動向。”但他能感覺到世界經濟以復蘇基調發展的勢頭。
03、德國機床行業預計產量增長14%
自去年以來,德國機床行業的下游市場一直在經歷強勁而廣泛的上升態勢,2022年很有可能會成為該行業成功的一年。德國VDW(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預計,2022年產量將增長14%。
“2022年很有可能成為機床行業成功的一年,”2022年2月15日,VDW主席Franz-XaverBernhard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舉行的協會年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對2022年的樂觀情緒得益于去年年中以來需求的強勁增長,這證明了全球被壓抑的巨大投資需求,其中很大一部分將由德國制造的機床滿足。2021年全年德國收到的訂單增加了58%。主要因素是國外市場增長了62%。德國國內訂單也強勁增長了一半以上。
根據VDW的初步數據顯示,外國市場由歐洲主導,歐洲訂單增加了90%。其次是美洲,增加了66%,亞洲增加了61%。中國和美國仍然是兩個最大的市場和最重要的客戶,增長率分別為65%和92%。排名前20的國家/地區的需求均至少出現兩位數增長,有些甚至達到三位數增長。來自意大利、奧地利、捷克、瑞士和印度的訂單尤其強勁。意大利和奧地利受益于政府的支持。
根據VDW的估計,德國機床行業在2021年生產了大約價值127億歐元的設備,增長了4%。業務由出口推動,出口增長了8%,是生產速度的兩倍。美國以13%的增長率領先其他國家的企業,其次是亞洲(11%),歐洲(5%)緊隨其后。在前十大市場中,捷克、意大利、墨西哥、中國和荷蘭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中國在2020年的大幅下降后反彈。
“電子元件和金屬產品供應鏈的瓶頸是去年該行業的主要負面因素,但尚未得到解決,”Bernhard表示。一項調查顯示,到2021年底,幾乎所有機床行業制造商都受到了影響。
尤其是芯片短缺對機床企業造成了雙重打擊。一方面,汽車行業作為大客戶,供應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芯片用于控制器(機床中最重要的組件之一)、網關、邊緣計算機或驅動器。這延遲了機器訂單的完成。
此外,幾乎所有的機床企業都認為,技術工人的短缺與供應瓶頸一樣嚴重。根據一項調查,超過三分之二的制造商打算在今年增加其核心勞動力。相比之下,2021年12月的工程職位空缺數量大約是2020年底的兩倍。同時,學徒申請數量和學徒合同簽訂數量呈下降趨勢。
好消息是,能源轉型為德國機床行業提供了巨大潛力。計劃中的能源轉型使能源行業的重組成為焦點。大多數主要工業化國家都制定了旨在減少CO2排放的雄心勃勃的戰略。關鍵解決方案包括擴大低排放能源、升級電網和發展氫經濟。“總而言之,向零排放能源的轉變是一項艱巨的全球任務,全球每年必須為此投資數萬億歐元,”Bernhard表示。
直到現在,能源行業還沒有成為機床制造商的目標,因為其產量低且使用壽命長。然而,較高的投資現在導致風力渦輪機(例如齒輪箱、跟蹤系統和大型軸承)、與能源轉換相關的內燃機(燃氣輪機)、一般機械外圍部件(如熱力)的機械部件、用于建筑供暖(發電機、壓縮機)的泵數量增加。
“每種情況下的交易量有多大取決于轉型的速度,”Bernhard總結道。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許多意向聲明。政客們現在需要為重組建立一個可靠的框架,從而使企業能夠重新定位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機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